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東亞文化交流史
Histor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 
開課學期
112-1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日本研究學程  
授課教師
郭珮君 
課號
Hist1626 
課程識別碼
103 5327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綜604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8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將帶領同學認識東亞文化交流史的基礎知識與核心觀點,透過漢文、商人、使節、僧侶、書籍、器物、空間等多元課題,掌握學界的重要成果與認識。期盼藉由本課程,修課同學可以突破「國別史」的認識框架,理解多元族群文化下的東亞世界,學習使用東亞跨域文化交流的視角,認識過去並反思當下。 

課程目標
每週設定討論主題,首先由教師授課兩小時,說明該主題在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的意義,並介紹學界目前累積的重要知識及觀點。第三小時為討論課,在TA的帶領下,透過導讀指定閱讀文獻與課程討論,修課同學可在討論過程中,掌握該主題的具體研究成果,並練習提出可於課堂上開展討論的思考問題。

預期可達成的學習目標及成效:
1. 學生能夠明確闡述東亞世界的範圍,舉例說明其內部文化交流的主要現象
2. 學生可舉例說明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,並分析其意義
3. 學生可清楚指出在東亞文化交流史上具重要性的行動者內涵 
課程要求
1. 出席課程,參與討論
2. 於討論課前閱讀指定文獻
3. 繳交期中報告
4. 參加期末考試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3-6小時 
Office Hours
每週二 14:00~15:30 
指定閱讀
第二週:西嶋定生著,高明士譯,〈東亞世界的形成〉,收入劉俊文編,《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》卷2(北京:中華書局,1992),頁88- 92。
第三週:金文京,《漢文與東亞世界: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》,第一章「漢字、漢文在東亞」,臺北:衛城出版,2022。
第五週:甘懷真,〈天下概念成立的再探索〉,《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》9(北京,2010),頁1-24。
第六週:康樂,〈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》,67:1(臺北,1996), 頁109 -143。
第七週:石守謙、廖肇亨主編,《轉接與跨界: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》,「導論」,臺北:允晨文化,2015。
第九週:河添房江著,汪勃、山口早苗譯,《唐物的文化史》,第一章「唐物的起源:正倉院和聖武天皇」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18。
第十週:妹尾達彥,〈唐長安城的禮儀空間:以皇帝禮儀的舞台為中心〉,收入溝口雄三等編,《中國的思維世界》(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6),頁466-498。
第十一週:林韻柔,〈移動的聖山:中日五臺山信仰的跨域交流〉,《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》11:2(臺北,2014),頁107-181。
第十二週:夫馬進著,伍躍譯,《朝鮮燕行使與朝鮮通信使:使節視野中的中國‧日本》,第六章「1764年的朝鮮通信史與日本的徂徠學」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0。
第十三週:高良倉吉,《琉球的時代:偉大歷史的圖像》,第六章「琉球王國的確立」,臺北:聯經,2018。
第十四週:祝平一,〈跨文化知識傳播的個案研究:明清之際地圓說的爭議,1600-1800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69:3 (臺北,1998),頁589-670。
第十五週:松浦章,〈15世紀以來中國帆船的航海記錄〉,《近代東亞海域文化交流史》臺北:博揚出版,2012。 
參考書目
1. 徐興慶主編,《東亞文化交流與經典詮釋》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8。
2. 石守謙、廖肇亨主編,《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》臺北:允晨文化,2011。
3. 廖肇亨主編,《共相與殊相:東亞文化意象的轉接與異變》臺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2018。
4. 甘懷真,《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》臺北:台大出版中心,2007。
5. 陳國棟,《東亞海域一千年》臺北:遠流出版,2005。
6. 拜根興、馮立君等編譯,《古代東亞交流史譯文集》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8。
7. 王賡武,《中國與海外華人》臺北:臺灣商務,1994。
8. 劉序楓編,《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》臺北: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,2018。
9. 松浦章編,《近代東亞海域交流:海域與文化傳播》臺北:博揚文化,2021。
10. 葉國良、徐興慶編,《東亞知識人對現代性的思考》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9。
11. Stephanie Balkwill, James A. Benn edit, Buddhist Statecraft in East Asia. Boston: Brill, 2022.
12. 陳捷編,《医学・科学・博物 : 東アジア古典籍の世界》東京:勉誠出版,2020。
13. 藤本幸夫編,《書物・印刷・本屋:日中韓をめぐる本の文化史》東京:勉誠出版,2021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出席狀況 
10% 
修課同學必須出席包含討論課在內的完整課程 
2. 
討論課參與 
30% 
修課同學必須在課前預習每週的指定閱讀,出席討論課並參與討論 
3. 
期中報告 
30% 
以「東亞文化交流史」相關主題為範疇,撰寫2500字的學術書籍評介一篇 
4. 
期末考 
30% 
於第十六週參加期末考試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延長作業繳交期限
考試形式
書面(口頭)報告取代考試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7  課程說明; 導論:何謂「東亞文化交流史」 
第2週
9/14  古代東亞文化交流:傳說、文獻與考古 
第3週
9/21  古代東亞世界與漢字文化圈的形成 
第4週
9/28  教師節停課一次 
第5週
10/5  東亞的知識與世界觀(1):儒教與天下 
第6週
10/12  東亞的知識與世界觀(2):佛教與世界 
第7週
10/19  東亞文化交流的中介者:渡來人、使節、海商與僧侶 
第8週
10/26  期中考週,繳交期中報告
 
第9週
11/2  東亞文化交流的物質文化:書籍與寫本、唐物與正倉院 
第10週
11/9  東亞文化交流的城市空間:長安、慶州與平城京 
第11週
11/16  東亞文化交流的神聖空間:五臺山、天台山、比叡山 
第12週
11/23  近世東亞文化交流:朝鮮通信使與燕行使 
第13週
11/30  近世東亞的「萬國津梁」:琉球王國 
第14週
12/7  近世東亞文化交流:西學與漢籍 
第15週
12/14  近代東亞海域文化交流 
第16週
12/21  期末考試